|
营收破 2300 亿!国产轴承逆袭:从神舟火箭到 “中国天眼”,高端领域接连突破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86644.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在“十四五”规划与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轴承行业正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主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这一发展态势的背后,是国产轴承在技术、市场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断突破与转型。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行业营收突破2315亿元,同比增长6.2%,轴承产量达337亿套,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3%;2025年一季度延续强劲势头,根据对轴承行业160家主要企业的统计,轴承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3.97亿元,同比增长11.14%;工业增加值76.31亿元,同比增长10.97%。 国产轴承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强劲,还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竞争力,一季度我国轴承出口量同比增长8.7%,其中3月出口量达68366吨,同比增长25.3%。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展现了国产轴承的规模优势,更折射出其从“量增”到“质变”的深刻转型。 一、高端突破:关键领域的国产担当 高端轴承“出海”底气从何而来?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石照耀表示,轴承是核心零部件,属基础性战略产业。基础零部件产业自立自强受到空前重视,为轴承、齿轮等基础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2030年中国轴承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显示,国产轴承在高端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和精密机械领域。例如,2025年4月,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其“动力心脏”中的三点接触球轴承、飞船旋转机构的高精度自润滑轴承,均由国机精工轴研所自主研发,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而在被誉为“大国重器”的“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中,洛轴集团研制的馈源舱轴承助力其成为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轴承产品还以极高的灵敏度和指向精度,为月球探测任务精准导航。 风电领域的突破同样瞩目。2024年3月,洛阳轴研科技有限公司下线全球首台25兆瓦级风电主轴及齿轮箱轴承,刷新单机容量纪录,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型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上实现了自主可控。从依赖进口到技术反超,国产轴承的“逆袭”之路,印证了产业链安全与创新能力的双重跃升。 国内市场的升级需求与国际市场的认可,共同构成了国产轴承增长的双引擎。目前,洛轴集团高端轴承产值占企业总产值比重达70%,“十四五”期间已有1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水平,风电主轴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研发的盾构机系列主轴承打破了我国盾构机主轴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兵分析说:“从国际角度看,洛轴的技术创新能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承担国家课题、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协同攻关、建立战略联盟、制定标准体系等方式为破解高端轴承领域‘卡脖子’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也能通过产品制造、服务供给等途径打破高度依赖进口的失衡局面。” 二、技术挑战与突破方向:从现状到未来 经过6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轴承行业不断壮大。在轴承产品的种类、品种和规格上,当前都并不存在比较显著不足,基本上拥有了相对完整的产品线。但是,产品结构并不是十分的平衡。中低端普通产品的生产能力产生了过剩的情况,而高端产品的市场仍然大部分被国外名牌产品所占据。到目前为止,没有取得非常重大的突破。 对于中国轴承产品技术质量水平的现状,可以用“质量不如人并且高端轴承其技不如人”进行概括。普通轴承因为自身的技术相对成熟,并且基本上不存在进入门槛的制约,不管是大企业亦或是小企业都能够进行生产,因此其存在的竞争主要是以价格为主,所以国产轴承不管是在国内的市场上亦或是在对外出口的外销上都构成了市场的主体。 可是,即便是一些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的普通轴承,国产轴承和国外名牌产品比较起来,其在自身的精度一致性和性能稳定性以及寿命可靠性等质量水平上仍然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我们国家轴承行业在当前阶段进行的转型和升级任务里,最急需要进行的就是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其中,重点是在高端轴承领域去对其完成战略布局,使其能够在短期中获得有效的突破,在技术最高点占到了主要地位。这不仅是轴承行业自当前保持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涉及到了我们国家国民经济以及国防事业安全上的客观要求。 高端轴承制造其自身的关键技术,工艺自然是轴承制造过程中的重点。实施工艺的前提是装备,例如,轴承圈制造中最关键的最终加工步骤磨削,所使用的设备主要是特种磨床和超精加工机床,首先要满足高精度,高效率的基本要求。过去,轴承磨床主要是由机电液控制的半自动和自动机床,随着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数控机床主导了轴承磨床和超精加工机床。 制约高端轴承加工质量的瓶颈主要体现在零件磨削特别是批量加工精度和精度的一致性问题上。比如精密轴承的代表性例子是用于机床主轴的角接触球轴承,一些高精度轴承套圈存在加工精度差异,部分类型轴承很难保持高质量,高精度滚子的批量生产也存在问题,零件的尺寸稳定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证,还会出现研磨烧伤和裂纹等加工缺陷。 打破瓶颈须采用一系列关键技术与措施。要使用高精度和稳定性以及高可靠度的机床,针对复杂轴承套圈,需使用全功能数控系统的磨床等;采用主动测量方法用于磨削尺寸控制;通过锻造成形,精加工或精密冷轧,降低磨削余量,并充分进行附加的回火和冷处理;注意提高滚动体,保持架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实现精密超精密加工环境条件的控制。 同时充分发扬精密零部件生产中的“掌握一继承”的特点,加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经验积累,严格工艺流程和工艺纪律,强化质量保证体系。 三、智能制造赋能:传统制造升级新路径 在智能制造等新兴应用场景中,高性能轴承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机器人关节为例,其灵活运转离不开精密轴承支撑。洛阳鸿元轴承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研发,成功掌握相关技术,并从2020年起将产品出口至日本等国际市场。 同样,洛轴通过数智赋能,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洛轴“5G+工业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产品从设计、选材、生产到交货的全程数字化。据悉,洛轴集团连续投资超10亿元对传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并自主孵化、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轴承应用软件。 石照耀认为:“洛轴在高铁、风电轴承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工厂建设以及产业链协同创新方面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产业链协同创新实践有助于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中研普华预测,2030年中国轴承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高端轴承占比提升至40%,智能轴承渗透率超30%。展望未来,石照耀认为,企业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精密热处理等基础工艺攻关;对标国际认证,全流程质量严控;加强产学研共建创新体,整合上游供应链,构建产业新生态。 中国轴承行业正积极转型与升级,将制造技术作为重点主攻方向,有望早日从轴承大国朝着轴承强国的方向发展。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86644.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在“十四五”规划与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轴承行业正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主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这一发展态势的背后,是国产轴承在技术、市场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断突破与转型。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行业营收突破2315亿元,同比增长6.2%,轴承产量达337亿套,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3%;2025年一季度延续强劲势头,根据对轴承行业160家主要企业的统计,轴承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3.97亿元,同比增长11.14%;工业增加值76.31亿元,同比增长10.97%。 国产轴承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强劲,还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竞争力,一季度我国轴承出口量同比增长8.7%,其中3月出口量达68366吨,同比增长25.3%。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展现了国产轴承的规模优势,更折射出其从“量增”到“质变”的深刻转型。 一、高端突破:关键领域的国产担当 高端轴承“出海”底气从何而来?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石照耀表示,轴承是核心零部件,属基础性战略产业。基础零部件产业自立自强受到空前重视,为轴承、齿轮等基础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2030年中国轴承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显示,国产轴承在高端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和精密机械领域。例如,2025年4月,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其“动力心脏”中的三点接触球轴承、飞船旋转机构的高精度自润滑轴承,均由国机精工轴研所自主研发,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而在被誉为“大国重器”的“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中,洛轴集团研制的馈源舱轴承助力其成为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轴承产品还以极高的灵敏度和指向精度,为月球探测任务精准导航。 风电领域的突破同样瞩目。2024年3月,洛阳轴研科技有限公司下线全球首台25兆瓦级风电主轴及齿轮箱轴承,刷新单机容量纪录,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型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上实现了自主可控。从依赖进口到技术反超,国产轴承的“逆袭”之路,印证了产业链安全与创新能力的双重跃升。 国内市场的升级需求与国际市场的认可,共同构成了国产轴承增长的双引擎。目前,洛轴集团高端轴承产值占企业总产值比重达70%,“十四五”期间已有1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水平,风电主轴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研发的盾构机系列主轴承打破了我国盾构机主轴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兵分析说:“从国际角度看,洛轴的技术创新能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承担国家课题、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协同攻关、建立战略联盟、制定标准体系等方式为破解高端轴承领域‘卡脖子’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也能通过产品制造、服务供给等途径打破高度依赖进口的失衡局面。” 二、技术挑战与突破方向:从现状到未来 经过6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轴承行业不断壮大。在轴承产品的种类、品种和规格上,当前都并不存在比较显著不足,基本上拥有了相对完整的产品线。但是,产品结构并不是十分的平衡。中低端普通产品的生产能力产生了过剩的情况,而高端产品的市场仍然大部分被国外名牌产品所占据。到目前为止,没有取得非常重大的突破。 对于中国轴承产品技术质量水平的现状,可以用“质量不如人并且高端轴承其技不如人”进行概括。普通轴承因为自身的技术相对成熟,并且基本上不存在进入门槛的制约,不管是大企业亦或是小企业都能够进行生产,因此其存在的竞争主要是以价格为主,所以国产轴承不管是在国内的市场上亦或是在对外出口的外销上都构成了市场的主体。 可是,即便是一些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的普通轴承,国产轴承和国外名牌产品比较起来,其在自身的精度一致性和性能稳定性以及寿命可靠性等质量水平上仍然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我们国家轴承行业在当前阶段进行的转型和升级任务里,最急需要进行的就是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其中,重点是在高端轴承领域去对其完成战略布局,使其能够在短期中获得有效的突破,在技术最高点占到了主要地位。这不仅是轴承行业自当前保持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涉及到了我们国家国民经济以及国防事业安全上的客观要求。 高端轴承制造其自身的关键技术,工艺自然是轴承制造过程中的重点。实施工艺的前提是装备,例如,轴承圈制造中最关键的最终加工步骤磨削,所使用的设备主要是特种磨床和超精加工机床,首先要满足高精度,高效率的基本要求。过去,轴承磨床主要是由机电液控制的半自动和自动机床,随着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数控机床主导了轴承磨床和超精加工机床。 制约高端轴承加工质量的瓶颈主要体现在零件磨削特别是批量加工精度和精度的一致性问题上。比如精密轴承的代表性例子是用于机床主轴的角接触球轴承,一些高精度轴承套圈存在加工精度差异,部分类型轴承很难保持高质量,高精度滚子的批量生产也存在问题,零件的尺寸稳定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证,还会出现研磨烧伤和裂纹等加工缺陷。 打破瓶颈须采用一系列关键技术与措施。要使用高精度和稳定性以及高可靠度的机床,针对复杂轴承套圈,需使用全功能数控系统的磨床等;采用主动测量方法用于磨削尺寸控制;通过锻造成形,精加工或精密冷轧,降低磨削余量,并充分进行附加的回火和冷处理;注意提高滚动体,保持架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实现精密超精密加工环境条件的控制。 同时充分发扬精密零部件生产中的“掌握一继承”的特点,加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经验积累,严格工艺流程和工艺纪律,强化质量保证体系。 三、智能制造赋能:传统制造升级新路径 在智能制造等新兴应用场景中,高性能轴承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机器人关节为例,其灵活运转离不开精密轴承支撑。洛阳鸿元轴承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研发,成功掌握相关技术,并从2020年起将产品出口至日本等国际市场。 同样,洛轴通过数智赋能,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洛轴“5G+工业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产品从设计、选材、生产到交货的全程数字化。据悉,洛轴集团连续投资超10亿元对传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并自主孵化、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轴承应用软件。 石照耀认为:“洛轴在高铁、风电轴承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工厂建设以及产业链协同创新方面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产业链协同创新实践有助于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中研普华预测,2030年中国轴承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高端轴承占比提升至40%,智能轴承渗透率超30%。展望未来,石照耀认为,企业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精密热处理等基础工艺攻关;对标国际认证,全流程质量严控;加强产学研共建创新体,整合上游供应链,构建产业新生态。 中国轴承行业正积极转型与升级,将制造技术作为重点主攻方向,有望早日从轴承大国朝着轴承强国的方向发展。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86644.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